【履穿踵决名词解释】“履穿踵决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源自古代典籍,用来形容生活极度贫困、衣食无着的窘迫状态。该词最早见于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履穿踵决,匡坐而弦。”意指鞋子破了,脚后跟都露出来,坐在那里弹琴,表现出一种清贫但安详的生活态度。
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物质上的匮乏,也带有一种精神上的超脱与豁达,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简朴生活的赞美或对现实困境的无奈。
“履穿踵决”出自《庄子》,原意是形容鞋子破烂、脚后跟外露,象征生活困苦。后引申为形容人生活极其贫困,甚至没有基本的温饱保障。该成语在文学和日常用语中多用于描写贫穷状况,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,既有对苦难的同情,也有对简朴生活的反思。
表格形式展示:
词语 | 履穿踵决 |
出处 | 《庄子·让王》 |
原意 | 鞋子破了,脚后跟露出来,形容生活困苦 |
引申义 | 形容极度贫困、生活艰难 |
使用场景 | 文学描写、日常语言中表达贫穷状况 |
情感色彩 | 带有无奈、同情、反思等情感 |
同义词 | 食不果腹、衣不蔽体、穷困潦倒 |
反义词 | 富足安逸、丰衣足食、锦衣玉食 |
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,可以更清晰地理解“履穿踵决”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。